2018-07-12

首届大学-中学论坛之五




大学通识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教授开幕演讲(节选)


道德成长与“钱学森之问”

首先,特别感谢北大教务部和北大教育学院主办这样一次非常不同寻常的会议:大学和中学的对话。大学与中学的关系历来密切,但我们现在感觉,近来的大学和中学关系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关系,或者成了单纯的市场供需关系。虽然不得不承认这种关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大学和中学首先有超越功利主义和市场供需的关系,应该首先是共同关心学生教育成长或“育人”的关系。我想这是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借今天的机会,我想提个人对会议的几点期待。

第一,我希望我们的会议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学生的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而不是一味只关心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在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本是智力的培养,而且智力培养确实可以提前,例如少年班,但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则是全身心培养和教育,与人的身体成长,心理和生理成长都有关系,不可能拔苗助长。中学与大学的关系正与此有关,亦即它们对应学生不同年龄的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是最好的中学似乎都想提前进行大学阶段的智力教育,但却很少看到对学生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的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这一代人包括我自己一向都不大喜欢用道德教育这个词,这当然不表示我们不重视道德教育,而是我们担心这个意思被扭曲。我这里用的“道德教育”概念,是百多年前涂尔干在其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因为任何一个共同体,总是以共同体对最高道德理想人格的理解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培养共同体的未来公民。例如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教育的最高道德理想是培养“君子”。百年前梁启超著名的清华讲演“论君子”,仍然将“君子”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最高道德教育目标,并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概括君子教育的道德理想,由此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延用至今。我们今天不能不问:今天我们是以什么样的道德人格及道德理想来教育培养学生?我个人怀疑,今天从家庭教育到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所灌输的理想人格很可能是所谓“社会成功人士”。我们是以社会成功人士作为学生的理想人格的模板。以社会成功人士作为模板的道德教育往往伴随虚假的道德现象。例如今天中国很多“聪明的家长”都知道,如果你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名校,最好花一二十万先把孩子送到肯尼亚待上三五天,最重要的是拍一堆和黑人小孩在一起的照片,然后申请名校时把这些照片附进自己的履历,表明你已有过道德关怀他人的行为与经历。这不是道德成长,也不是道德教育,而是地地道道的“成功学道德作假”。这种全球性的成功学道德作假风气恰恰使得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困难。我认为这是今天非常值得重视和讨论的问题。

 第二,和第一个问题紧密相连,正因为实际很不注重学生的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实际缺乏以最高的道德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目标,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很高的兴趣与志向。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我们很可能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科学家。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具体的调查成果,例如几年前有一个对首都高校大学生的大规模调查,问他们进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将近95%的学生认为,进大学的目的就是掌握未来商场或职场的技术。也就是说,95%的中国学生把大学当做职业培训所(在美国大概是60%)。还有一个对国内几百个大学理工科教师的调查,几乎所有这些理工科老师普遍认为理工科本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缺乏科学兴趣,所以学习都很被动。这两个调查反映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正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主要是职场兴趣和职业兴趣,当然也就缺乏科学兴趣。我们很多人和媒体天天提“钱学森之问”,但很多回答完全似是而非。其实“钱学森之问”的直接答案非常简单: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想做科学家了,或者反过来说,越来越多聪明的小孩不想做科学家!很多学生和家长会认为成为科学家的道路风险系数太大,成本太大,不划算。我们大学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虽然没有一个大学校长和教授愿意承认大学就是职业培训所,但实际上,我们的大学差不多95%是职业培训所的功能,不是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高等教育圣殿。我以为,这是我们实际非常忽视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的直接后果,导致学生缺乏较高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大家都知道,近年来高考名列前茅者,大多第一志愿都是要申请商学院经管学院,他们进大学没有“研究高深学问”的志向和志趣,而只是想学点“经商教育”成为社会成功人士而已。在美国,大学本科根本没有商学院和法学院这类学院,必须本科四年结束后才能申请这类所谓实务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 这是对大学本科教育有深刻认识的大学本科教育设置,亦即本科四年应当尽可能让学生不那么直接功利地去学习,本科教育目的是全身心教育,不是干“经商教育”的!即使你抱着想挣钱的功利性目的进大学,但至少本科四年时间你必须首先接受通识教育,在四年的非商业非实用教育过程中,一个原先志向不高的学生也可能受到道德激励而成为一个有较高追求的人。同时,只有在本科四年各方面学习都比较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最好的商学院法学院。这就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本科教育比较少受商业的直接影响,不是“经商教育”,另一方面能相对保证今后进入商学院法学院的学生已经受过比较全面的教育。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经商教育”实际弥漫全校,不是商学院的学生也纷纷读“经管双学位”,这种“一心向商”或“一心向钱”,而不是“一心向学”的大学,怎么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第三,由于最近正好是世界杯,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教育领域,基础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好,都要吸取国家足球队的教训,要避免“国足化”现象。什么意思呢?国家足球队这一二十年天天都在学习外国,今天学德国队,明天学法国法国队,明年大概要学冰岛队了,这种“天天学习外国”的结果就是国足从原先亚洲一流变成了亚洲三流。我们在教育方面也有这种危险,大家天天听到各种所谓外国教育模式,一会儿芬兰模式、一会儿荷兰模式,一会儿硅谷模式什么的,总之每天都在谈论很多新的似乎是比中国好得多的教育模式。我们当然需要学习一切好的经验和榜样,但不能像没头苍蝇那样根本没有自己的头脑。盲目大谈和引进各种表面光鲜的这个模式那个模式,很可能只不过是更成功的成功人士培养模式而已。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忽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成长,导致了人的志向志趣的低下,如果不从这个根上着手,成天没头苍蝇般飞来飞去学外国,最后只能导致教育的“国足化”。

 我历来认为,教育其实只有一条规律:教育无捷径。教育是老老实实的工作,以老实的老师去培养学生养成做人学习都老老实实的心态和习惯,这是教育之本。现在很多花里胡哨谈教育的似乎都在暗示教育是有捷径的,这不是一种老实的态度。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到中小学教育都高度重视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把培养高深的志向和志趣放在首位,这样他们进入大学就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离开了这个根本去讨论教育问题,很可能越讨论越偏,讨论创新人才的结果不过是所谓社会成功人才而已,仍然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总之,我们今天到底以什么样的人格理想和理想人格来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追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第一位的问题。教育的全部问题是在追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多高就有可能成为多高。如果你一开始的追求就很低很low即使进了清华北大也仍然只能很低很low,成不了什么人才。

祝首届大学-中学论坛开启真正的讨论!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开幕演讲(节选)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大学中学像一场育人接力赛


尊敬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在美好的时节来到北京大学,我想举办对话的初衷是非常简单的。大学和中学像接力赛一样,我们说中学优秀的学生大部分是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而大学的学生来自中学,他的基础是以中学的教育,两者关系不可不密切。第二个原因,大家都面临压力,来自社会的批评,中国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地批评,我想不仅仅是对中学教育的批评,也不单单是对大学教育的批评。我想可能反映是人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我们都面临着对教育改革的压力。第三个原因,人的成才是连续的。尽管有各种阶段的划分,但人的成长是每天进行的,不会在一天之中有所断裂。大学和中学的关系极端的密切。近年随着大学改革的深入,我们谈大学回归教育,回归本科,回归于它的工作核心。很多大学开始各种各样的本科教育的改革,主要特征就是以通识教育为改变,包括学科大类培养、导师制、学院制等措施的试行。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学校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回应,一方面也是我们面对学生的变化。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马克说过一句话,只想未来的CEO容易做,只考虑当下的CEO也容易做,能够兼顾好两者的CEO比较难做。我想教育恰恰需要做这样的人,既要兼顾当下面对你的学生,也要面对未来培养未来的人。

今天希望大家充分利用机会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育的目的与使命。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我们共同的使命就是对人的培养。从大的方面讲,人类需要能够培养出的人是能够传承和创造,传承创造文化、科学与技术,完成历史赋予每代人的责任。社会期待我们培养出有用的人,至少是合格的公民,能够有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现在的共和国期待我们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很多的要求和期待,我们看学生(孩子)作为个体的人,教育对他们而言不过就是启迪心灵,引导他们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天赋与热情,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出前进的勇气。通过思考与学习,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有梦想和能力的人,同时愿意为梦想而努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具有一种机会,一种一生幸福的机会,一种生命丰满的机会。教育目的的实现,本科需要通识和专业的结合。

第二,希望大家再次思考和认识学生。今年高考刚刚过去,火热招生接近尾声,大学迎来00后,我们谈80后和90后的时候,00后就要跨进大学。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生长的社会的影响,这代的孩子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的物质方面一直是丰盈和富足的。而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令人羡慕。但他们的成长也处于相对无形压力或是有形的压力之中,他们存在于社会高速发展,万物互联的时代,他们的生活交友和习惯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更加聪慧,更加敏感,他们见多识广,对社会的期待比较高,特别是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更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问题,一个方面就是心理问题,一方面就是自我管理问题。心理问题大多数是由于他们生活比较优越,又从来没有受过挫折,没有经历过愿望被延迟满足,愿望都很容易被满足。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完善,以往的认知来源于家长和学校对学习成绩的认可,所以自我认知不是很完善,进入大学以后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的时候,往往失去自我,不知道为什么,甚至是陷入不可控制的心理问题。另外出现的问题是自我管理能力差,原因就是家长和中小学的老师做的太好太多,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自我的选择以及自我的管理,自己负责任。而进入大学以后,面临成人的社会,人的成长或人的一生更多的就是不断地选择和负责任的过程。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完全没有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能力。这两者可能中学和大学都各自负有各自的责任。有一句话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与教务部的老师谈过,我们不是特别赞同“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认为应该“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我们的教育有责任,而不是围着他转,什么都以他为核心才是对的,学校的老师并不是围着学生转是最正确的,而是要以他的成长为主。成长是教育的核心要义。

第三,大学人才选拔。大学与中学的关系,人才选拔绕不过去,这是两者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记得前年北京大学本科教育评估会议上,海外专家提出一个问题,北京大学提出了很好的教育目标,但你的学生跟别的大学选择的方法一样,你怎么能够选择到你需要培养的人才,要有所谓的基础。其实他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大学原则上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必须得有不同的选择和选拔的标准及过程。北京大学提出以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为目标,一般型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的跨文化视野,跨学科的能力,领导合作能力,以及自我激励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北大在本科教材中特别注重贯彻通识和专业教育结合,力求突出和培育、保持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多样性,使得各类人才都得到成长,有很好的成长途径。我们非常重视跨学科的学习,我们强调跨学科的学习,不仅是因为它有利于交叉学科的成长及交叉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人从多角度以看待世界,看待生活。

尽管目前的条件下,一所大学完全实现自主选拔很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政策限制,但北京大学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积极探索着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人才选拔。我们每年都会有博雅、自主和筑梦计划,通过面试选拔保持学生的多样性,使得理想的培育人才能够进入北大。这样的比例逐年增加,我们期待着这种模式能够在未来有更多地拓展。可以想象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过程肯定是连续的,在中学所培养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激情,良好的自我认知必然是大学选拔人才最看重的几方面。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大学能够自主地选拔学生,而我们的学生也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心仪之所,多元选拔必然成为大学录取的主流方式。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有学科的背景,也有成长的背景,有职务的背景,也有工作的经历。我希望今天大家不要受到背景的局限,尝试变换立场,尝试从教育自身的规律、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再次认识我们的学生,再次认识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认识我们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期待着论坛举办极大地促进我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了解,更大地促进中学和大学之间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祝愿本次对话成功,成为好的开始。


花絮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常务副院长

李猛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猛教授认为,基础教育能否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考虑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并充分保持教育制度的历史承继关系与稳定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骨架,不可能靠这个统一的制度实现对所有个体的评价,但也不宜因此否定整个制度对于建立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甚至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人才选拔的重大意义。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通过学习让每一个孩子发现他真正热爱的事业和生活,而不是造就千人一面的成功者。李猛教授提议在场的大学老师应向所有在第一线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他们为大学教育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漆永祥

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感言:目前大学与中学之间几乎是脱节而不相往来的,大学高高在上,不了解中学的情况;中学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了解大学。小学生教爱国主义,大学生教打水扫地的现象,不仅未减反而更烈。学生只考虑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终成为钱理群老师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现在需要的是有情怀的高校同仁,扎扎实实下到中小学去,和中小学师生打成一片,从最基本的你好再见打水扫地开始,切实培养学生的品格,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有效果。尽管细小,总会成长;星火虽微,终能燎原。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感言: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和中学在压力之下各自努力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工作,各司其职实现了有效的育人接力。本届论坛在此基础上增进了对话,我们可以贯通地思考、换位思考,不急于求解,从而更准确地厘清究竟哪些是我们要坚持的、哪些是真问题。大学和中学摆出各自看到的问题,真诚对话,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都令人看到努力,感到希望。

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