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首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之四:素质教育的名与实



围绕“素质教育如何平衡基础性与预备性,国家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主持,浙江学军中学校长陈萍、长沙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副校长李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刚参与讨论。

论坛四 素质教育的名与实 讨论现场(右起:刘云杉、李晔、陈萍、刘维朝、吴刚、林小英)


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批判的武器”,教育正面临功利主义的侵蚀

刘云杉

刘云杉教授回顾了前三个分论坛的主要论题,并就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发表看法。她赞同李俊锋教授“拔尖人才是层级的差异,创新人才是类型的差别”,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非常有价值。强调拔尖人才容易导向人才同一维度上的层级差异,容易滑向社会追捧的成功学,而成功学的核心是回避失败;而创新人才的创新最根本的特征是不怕失败;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同样,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正侵蚀甚至再造着教育:大学蜕变为职业培训场,基础教育异化为考试筛选机器。所以,我们今天从通识教育出发,再认识素质教育。

 她提出, 当我们在说素质教育之“名”时,我们说的是什么?作为一个概念,素质教育是作为一个“批判的武器”出场,它直指“应试教育”,这就形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元对立。素质教育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中建立的论述的合法性,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打破束缚,变革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精神基因,但是,变革不能成为一种行为的习惯,变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当我们在说素质教育之“实”时,我们在做什么?这是一个纷争、歧异,既充满实验主义,又不断回归常识的实践;是站在这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不同传统的人对“培养什么人、选拔什么样的人”的种种“想象”,既是一个斗争的博弈,也是一个不断试图取得共识的过程;还是一个教育场域与国家选拔、社会诉求直接对话、碰撞的前沿阵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发言


素质教育呼唤更多共识

李晔

随后,李晔副校长根据自身的办学经验,指出基础教育具有两种特性,一是要一定程度地满足国民的生存需要,依据高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需求,尽可能地提高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发挥基础教育的预备性功能,培养学生必备的升学竞争能力,合理地满足国民就业的需求;二是要一定程度地引领国民趋于文明,发挥其引领功能,为民族乃至人类更文明的美好未来立德树人。教育有传承大道的天职,有育化心灵的使命。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副校长李晔发言


教育焦虑的症结在于“为身份而斗争”

吴刚

吴刚教授随后进行“为身份而斗争——中国基础教育的困境和前景”的主旨发言。他认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功利教育,功利教育在中国和东亚都有悠久的传统,韩国和日本也有类似中国的校外补习和刻苦操练。而应试教育不过是功利教育的当代形式。高考是一种基于能力的筛选机制,高考的胜出也成为改变个人身份的最重要的方式,由此功利教育在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逐渐复苏。作为一种常规化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旦规程化,就有技巧可以把握,而且它更多是答题效率的比赛,也有了所谓应试教育的动力。选拔性考试带来学生的分化、分流和分层——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一个金字塔,很多人在漫长的攀登过程中被淘汰出局。出局意味着身份改变和重构的停滞,意味着家庭希望的破灭,也意味着学校和教师的失败,所以为身份而斗争成为各个主体的共同追求。目前,去除教育的筛选功能是不可能的,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变革中考和高考筛选的内容和方法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刚发言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质

陈萍


 陈萍校长继续对素质教育发表观点,她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质,应该以德育为先。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但不能忽视学生层次差异大这一事实。对素质教育的评价也应该考虑群体和阶段的差异,对部分学校而言素质教育的确是“奢侈品”。

浙江学军中学校长陈萍发言


准市场框架下的素质教育之困

林小英

接着,林小英教授进行“准市场的教育改革框架下的素质教育——无名也无实”的主题发言,对素质教育为何失败的机制做出了学理上的分析。素质教育之名在1990年代慢慢形成,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回应的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经典两难:基础性和预备性(又可分为学术预备和就业预备)。在升学预备单极突飞猛进之时,基础性被全面弱化。素质教育这个“名”的出现,既不是学术概念,也不是政策举措,而是人们在面对这个永恒的两难问题之时,对新千年到来充满自信甚至自负,想要一揽子解决基础性和预备性问题而逐渐“拼凑”出来的一个新名词。素质教育政策的场域中,各种政策措施之间就显得思维混乱,四面出击。但聪明的人们总会用一个可以包罗各种变数的词来化解诸多尴尬:与时俱进。这无形中阻碍了人们去理性的剖析素质教育改革之路的深层问题,开展严肃的学术思辨,形成稳定的理论概念,脚踏实地、正心诚意地甚至朴素安静地回到教育现场,回归教育应有的实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发言


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基础性

刘维朝

刘维朝校长认为素质教育回应了时代要求,但是当前中学教育依旧面临着学生负担过重、一味追求分数等问题。当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学生分数时,学生负担才能得到真正的缓解。高中教育价值在于基础性,要从过分追求分数中走出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人格基础和学力基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优秀个性、顽强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

长沙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五位与谈者围绕“素质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先,李晔校长指出,高中应试教育盛行,“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今天”,但“只有升学率就没有明天”,需要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拥有课程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引路人。陈萍校长肯定了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优质的教师队伍,此外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努力,以及学校领导的家国情怀。她特别指出素质教育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对此,林小英副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素质教育更需要一种朴素的精神,现在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了如何培养出创新拔尖人才,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层和底层的学生;基础教育必须回应如何让学生追求个体的美好生活,如何让集体追求美好社会。吴刚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分层差距拉开,优势学校凭借优势资源和生源能够进入良性循环,弱势学校反之。因此政策设计不应只考虑良好目标,而应考虑分化型的改革目标,素质教育情境中不同学校应有不同目标。最后,刘维朝校长表示,在社会和学校分层明显的今天,如何在大众公平的前提下促进差异性公平尤为重要。